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家庭养老依然是主要的养老方式,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家庭规模变小,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年人多处于空巢状态,他们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状况令人担忧。下面具体说几点:
1、收入来源单一,经济基础不牢固
河南是农业大省,在农村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包括田地收入、外出务工收入,迫于生活的压力,很多人更多地是为生活劳碌奔波,留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相依为命。少年儿童相依为命。少年儿童不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需要成年人的呵护和照顾。老年人行动不便,体力不支,但还不得不担负起照顾小孩的责任,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压力,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却始终不得清闲。在经济来源上,教育、医疗、日常生活等各项支出都要靠年轻人获得,再加上现在农村人口在减少,青年劳动力不如从前充裕,截至2010年底农村留守老人已有4000万,河南的留守老人居多,种种现象加重了青年人的生活压力。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合作医疗这一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提出在意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的压力,这些环节民生压力的措施还需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让人们体会到新政策的优越性,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有学者提出,“在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受到严峻挑战,而社会养老保险又难以在短时间内拓宽保障范围与提高保障水平的情况下,家庭和土地养老、社会养老以及补充养老保险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综合养老模式是我国农村目前养老较为现实的选择[1]” 根据谋生形式,这里认为可以把农民分为四大 类,即农民工、失地农民、传统意义上以务农为生的 农民以及自谋职业从事零散生意的农民。 无论哪种 形式,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的收入还是比较低的,而且具有季节性,除去其用于维持生活和子女 的教育资金, 能够拿出来参加社会保险的钱十分有 限。 虽然新农保的年缴费档次分为 100 元、200 元到 1000 元共十个不等档次,农民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情况自愿选择,但是大多数农民会选择较低档次,参保 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老龄化程度加快,年强忍面临更大压力
按照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至2011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18499万人,占总人口的13.7%,比2010年末增加了0.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达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增加了0.2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老年人在社会人口结构中已经占相当一份比重,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对全民的幸福是一个很有利的参考。在养老问题上,农村的老年人生活问题又有其特殊性和紧迫性。现在两位年轻人赡养四位老人的现象很常见,年轻人生活压力加大,如果不及时地给予调节教育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青年人数的减少和老年人数的增多在赡养问题上形成一对矛盾,从而影响家庭、社会的和谐。特别河南人数最多,农村养老问题更严重。
3、社会因素
社会是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大背景,通过对文献的归纳整理发现,社会因素要分经济、政策和文化三个因素对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产生影响。
经济因素的影响。首先,余碧岩(2004)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出现了外出打工潮,导致农村地区“空巢老人”增多,大量的“空巢老人”长期得不到子女的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直接导致了家庭养老保障能力的下降。张旭升,吴中宇(2003)也指出,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年轻居民多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流动,造成农村家庭空巢化现象比较严重,农村年轻居民多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流动,造成农村家庭空巢化现象比较严重,农村老年人缺乏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2]其次,戴卫东(2010)指出,由于我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没有足够的财政能力为每一个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低于城市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