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巨大的民族危机和深重的民族灾难,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探索,进行了气吞山河的斗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全面的全民族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历史贡献。
危难时刻 率先抗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拉开了中国长达14年抗日战争的序幕。在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
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中共中央发布一系列文告,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的自卫战争。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肩负使命,走在了抗日爱国运动的最前列,号召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武装斗争。
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中国共产党1935年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正确主张,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为抗日战争的到来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面对日本的侵略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蒋介石秉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对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新的“会剿”。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到达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红军。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屡次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谈判,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统一战线,全面抗战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谋求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积极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发展。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阐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规定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主动谋求,达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进行全民抗战,发起了一场全民族投入的民族自卫战。
在抗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和独立自主的原则,力争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面对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推行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坚决揭露打击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降活动,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合作抗日。同时,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极大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坚定信念 持久抗战
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科学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认为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影响,坚定了人们抗战必胜的信念。
转战敌后 游击战争
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多辆。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地位,具有全局性意义。在战略防御阶段,敌后游击战辅助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对阻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作用。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人民军队在有利条件下开展了运动战。1940年8月至12月初,八路军总部调集100多个团共20万人,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百团大战。
加强建设 谋求安定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地区的稳定发展
在政治建设方面,开展“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主张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抗日民主政府工作人员的1/3。“三三制”原则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在经济建设方面,主张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方面,中共中央及时做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把发展抗日的革命文化运动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等一批干部学校和专门学校。1940年8月创办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延安自然科学院。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文化建设,极大提升了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培养了大批人才和中坚力量。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顽强奋斗,构筑了守护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旗帜,号召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倡导和推动国共合作,建立、坚持和发展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坚定信念,持久抗战。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引领着夺取抗战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加强建设,谋求安定。加强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信念、物质基础和文化储备。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做出了巨大历史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坚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江梦欢)